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服务 >> 景区动态


首届“通天河杯”摩托车森林越野赛纪实

[ 作者:本站 | 发布时间:2009-05-23 | 浏览:347

]

浓雾中穿越秦岭山梁,细雨中狂飙原始森林,对于酷爱户外极限运动的摩托车越野一族来说,这真是天公的恩赐。14至15日,我市举办了首届“通天河杯”摩托车森林越野赛。两天里,40名赛手及跟风而来的众车迷驶出“水泥森林”,冲进通天河原始森林,驾乘铁骑,享受大自然;人车合一,体验对极限的征服。

本次摩托车森林越野赛隆重的发车仪式在市体育场大门内举行,发动机强劲的轰鸣声和惊险的特技表演引来了人们的围观,尖叫声、欢呼声不绝于耳。随后,车队鱼贯而出,驶向市区繁华路段进行巡游。精良的装备,帅气的服装,部分坐骑后面还带着个美貌的姑娘,车队长龙几乎成了14日上午宝鸡最抢眼的风景。

下午1时30分,选手们和追随车队的旅游观战者开始向95公里外的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进发。当行至秦岭山脚下时,天公不作美,浓雾笼罩,下起了蒙蒙细雨。选手们换上了雨衣,打开防雾灯向山顶驶去,一些追随者则掉转车头遗憾地返了回去。越向上雾越大,梁顶的能见度只有5、6米远,一位追随车队爬上梁顶的女车手也不情愿地骑着自己的70cc小太子摩托车返身下了山。

车队静静地在浓雾中向前穿行,一下山,眼前突然放亮——山那边竟是晴空万里!选手们一下子兴奋了起来,笛鸣声响彻山野,有的车手撒开双把站在行驶的车上向路人挥手、狂喊。经过近4个小时的疾驰,终于抵达了比赛地——位于秦岭南麓凤县境内的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

杉松展臂,杜鹃吐艳,通天河欢迎着车手们的到来。莽莽的原始森林林木茂密、层峦叠嶂,高山石林直刺天穹,潭里波光粼粼,瀑布飞珠流沫。眼前这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令车手们心旷神怡。品一口空气的香味,捧一掬清水痛饮,倦意荡然无存。好客的通天河员工摆上丰盛的晚宴款待了大家。晚上,车手和员工们放歌通天河,然后在富含负离子的林间美美地酣眠了一宿。

山林里的天气诡变,昨天还天高云淡,一觉醒来已是浓雾笼罩,细雨纷纷,似乎执意要考验一下赛手们的意志和胆量。赛手们毫不畏惧,摩拳擦掌,整装待发。首先进行的是民用摩托车探险寻宝趣味赛。组委会事先在选定的5个旅游景点内放置了卡片,采取统一发车,按线路图寻找,寻到并取回卡片多者名次列前的办法比赛。随着裁判一声令下,20辆摩托车发出了巨大的轰鸣声,驱动轮在原地瞬间打滑后驶离起点,消失在森林深处。选手们上树、下水、攀掏岩缝、扒开落叶,一番折腾后,来自宝鸡合力叉车厂的马鸿星驾驶嘉陵125cc动力王车,以19分53秒、寻回4张卡片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在市顺通汽配部打工的曹文彬和在陈仓区贾村工商所工作的杨利宪分别获得了第二、第三名。

赛后,45岁的马鸿星告诉记者:“今天我的运气好,非常感谢有这么好的一次比赛机会”。他1978年当兵时,就学会了驾驶汽车、摩托车技术,复员后一直是个摩托车发烧友,喜欢户外运动,节假日经常驮着家人出游。最远,曾用4天时间带着儿子跑了一趟四川巴中。

时光已近中午,浓雾渐渐散去,疯狂、刺激的摩托车森林越野赛在丛林中2公里长的山路上开始了。20辆高架赛车展开了“生死时速”大较量。随着发令旗一次次地挥动,赛车一一从人前呼啸而过。发动机咆哮着,赛车时而在野地里跌宕起伏,时而冲进水塘激起数米高的泥水,观众是一片嘘声接一阵叫好声。最引人注目的是24号车手、市川龙化工有限公司的包卫,仅有两年驾龄的他以娴熟的驾驶技术令人刮目相看。在转弯处,他的赛车尾部向外横移掀起一大片泥土,整车划了一道流畅、优美的弧线后,驶离弯道。当观众正叫好时,只见赛车的前轮扎进了前方的一个水滩里,溅起的水柱影响了视线。他急忙松开油门,但车轮一个侧滑将他摔出1米多远,观众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还没等被惊呆的人们清醒过来,他返身又爬上了赛车,风驰电掣般驶向了终点。4分36秒24!26岁的包卫捧得了第一名桂冠。他兴奋地说:“这次摩托车森林越野赛最大的收获不是比赛的名次,而是亲近自然的机会,是森林狂飙的快乐。”获得第二名的是参赛者中年龄最小、年仅18岁的李加。

以4分46秒63的成绩获得第三名的罗红伟本是冲着冠军来的。29岁的罗红伟家住金台区长寿乡罗家塄村,自小除了摩托车再无别的爱好,曾多次自费参加省内外及全国性摩托车越野赛,已连续参加了四届“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并在去年的第五届该赛事摩托车越野赛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他平时通过杂志、电视来学习驾驶技术,每周坚持两天的训练。这次比赛中,他在距终点七八米远时滑倒,摔出了赛道,摔烂了头盔,幸亏人无大碍,但却影响了成绩。他最大的心愿是骑车穿越西藏无人区。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赛场上一些精彩的瞬间,依然让我们难以忘怀!对于骑士来说,这是一种速度的刺激,是胆量的挑战,更是一种对都市压抑的宣泄。在阳光明媚的假日,让我们也驾上心爱的坐骑,载着家人到野外去放飞心情、撒撒野吧!

(载自宝鸡日报)